English

城市笔记

2000-06-02 来源:生活时报 颜子 我有话说

我常想,一座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?人穿行其中,语言、外貌、习俗、视角……都被打上了无法改写的烙印,还有文字。

编辑当久了,一些熟悉的作者,不要看名字,读两行字就知道是谁的手笔了。广州的作者大多淡定诙谐,就像他们的城市,可以把苦乐人生都煲成滋补的汤,喝一口,滋味多少有点诡异,绝不众口一词。上海的女写手好手如云,她们都是小张爱玲,文风绵长、内敛,她们和上海这座城结成生死同盟。上海女人写出的文字里像有幽魂在飘,有股子陈香和灵气。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“生活圆桌”谌称北京人豆腐块文章的精华和代表,两个字,真贫。你看没我看好看,因为我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个北京人的嘴脸来,说话的腔调语气都在里头了。在王朔的率领下,北京人越来越兴口语写作,好处是过瘾,弊端是非此城人看不出精华来。江浙一带的作者,他们的文字有点涩,有点忧懑,善于寄情山水,发思古之幽情。难怪,明清多少状元探花榜眼都出在江南啊,最信奉学则优则仕的就是江南人。中原的人性情执着,爱写杂文,愤笔直抒胸臆,鞭挞人世间不平,所以《杂文报》就出在石家庄嘛。在沈阳还有几位作者,都是写幽默文章的,逗着呢,跟他们说话一样,像相声似的,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抖。深圳的作者就很难一言以蔽之了,大家本来就是四面八方来的,写得好的,无不带着各自家乡的烙印,加上如影相随的乡愁,这样的城市,得淀积上几十年,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。好像强大的媒体,左右作者的文风,强大的作者,无视载体的规矩一样,变数对个体是有利的,融会贯通总比削脚适履合算些吧。

我说的这些感触,不包括已经风生云起的大家,他们所以成为大家,无不是先后跨越了一些禁锢,或者本来就是异数,腾云驾雾在自由王国里。即便是这样,他们是从哪儿来的,也不是不能从文字上识破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